摘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3299



作者簡介

    謝忠道,彰化人,大學畢業後赴法國普羅旺斯取得文學碩士,對法國飲食文化有深刻的體會與見解,目前以美食記者與作家的身分長期旅居巴黎,為台灣與香港、大陸等地的旅遊與美食報刊,介紹法國的飲食文化,同時並在巴黎一大攻讀電影博士。著作有,《美饌巴黎》(林裕森合著,大地地理出版)、《羅亞爾河城堡傳奇》(林裕森等合著,大地地理出版)、《巧克力千年傳奇》(大地地理出版)、《餐桌上最後的誘惑》(皇冠出版Party系列)。



內容簡介

    法國人在用餐前必向同桌人說:bon appetit(祝你胃口大開),我們中國人都說:請慢用。仔細想想,「慢用」兩字更有深意,只有美好的東西才值得我們花時間,慢慢享受。

  所謂「慢食」,並不只是「反速食」,它更在意的是在大量生產模式下全球口味的一致化,傳統食材及菜餚的消失,以及速食式的生活價值觀。主張慢食的人認為:慢慢地進食,認認真真、全心全意、花時間和各種官能感知去慢慢地享受一頓美食,學習並支持這頓美食背後的努力及傳統。這對飲食文化所能帶來的影響,是超乎想像的。


  近幾年美食之都的巴黎,除了慢食外,又多了一套飲食哲學──fooding,即food + feeling(食物加感情)。希望用餐者以感情、情緒去感受食物。感受每一道菜上桌時的香氣,欣賞擺盤的色彩和美感,品嚐吃進嘴裡每一口味道的組合、搭配和轉變。也許讓你想起小時候媽媽的一道菜,也許喚回某一次被遺忘的旅行經驗。同時,也反過來期望廚師以一種更帶感情的手法來做菜(而不是制式化、機械化地執行食譜裡的材料和步驟),在盤裡留下個人的情緒和風格。


  書名叫《慢食》,「慢」在這裡不是用來形容吃飯這個動作,而是接近prendre ton temps 的意思。花時間吃飯、一個廚師在快炒慢燉時對火候的掌握、醃漬一罐果醬黃瓜所需要的時間、一個侍者長年累積值得尊重的專業經驗、一支酒釀到巔峰該有的歲月光陰、把一個工作做出品質做出感情來應有的思索努力……


  慢。食。在這裡是指將時間的價值在美食的領域裡呈現出來。



個人心得

    在這本書中提到台灣的美食和國外的差異性,差異性不單單只是好吃不好的問題,而是台灣美食無法保留本身的原創性,常常容易隨著當地人的口味而改變,無法堅持原味。另外台灣美食無法推廣至國際上,為何國外的食物可以順利的推廣到台灣,台灣卻無法順利進入國外,如果能夠進入國外市場的,肯定口味和原本在台灣的味道不相同。我想台灣美食就是比較平民化,對台灣的人而言,似乎吃得飽比漂不漂亮或者能夠國際化還要重要。這也算是每個國家文化不同,所呈現對美食的態度不同。

    另外提到在國外,如果要選餐廳吃飯,一定是先問餐廳的主廚尊姓大名,再決定是否要選擇那家餐廳用餐,或者吃過哪家好吃的餐廳,就會請問餐廳主廚的名字。但是在台灣,我們選擇美食,通常我們都只記得餐廳的名字,從來沒想過要請教主廚的大名,現在仔細想想,在台灣似乎是如此,從來不去注意美食幕後的推手是誰,只知道好吃就和這家餐廳有關。但是主廚算是整個餐廳的掌舵手,如果主廚有所偏頗,會造成食物的品質處在不穩定狀態,同一道口味隨時改變,我想這種餐廳應該是維持不久的。

    由於作者旅居法國,所以對於以美食聞名的法國有深刻的瞭解,也許常不由自主就會把台灣的狀況和法國做比較,但是我覺得原本就在不同基準點如何做出牽強地比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a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