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日計畫-台北博物館個人自由行

    自從上大學後,就沒有空去看展覽或藝術表演,一直到畢業後。畢業後一直很想去這些地方走走,但是通常這種藝文活動,很難找到剛好都一起想看的朋友,乾脆自己成行吧,當作個人心靈之旅!



行程:淡水站->台灣博物館->袖珍博物館->市立美術館、台北故事館->台北孔廟、林安泰古厝->琉園水晶博物館->淡水站



1.時間:10:00 地點:住家公車站 天氣:晴空萬里 花費:早餐$30

    今天比較晚起床,昨天東弄西弄2:00才睡覺。原本預計9:00在等公車,結果起床已經9:35,快速刷牙、洗臉,想快速反而更糟,因為過敏的鼻子不聽話,開始發作流鼻水,不過還好大概9:50出門,去附近的中式早餐店買早餐(饅頭夾蛋+豆漿=$30),快速買好就等公車,打算做到捷運站再享用



2.時間:10:20~10:30 地點:紅樹林站 花費:公車$15

    雖然今天有太陽,可是不在太陽下的時候,實在有夠冷的。做在捷運外的椅子上,在寒風中吃早餐,真是挺"爽"快的。囫圇吞棗,大概只花了5分鐘就把食物解決,應該會消化不良,可是再不快的話拖下去,可能會很晚囉!發現悠遊卡只剩下$100,等一下還要坐公車,怕不夠錢先加值。



3.時間:11:00~14:00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 花費:捷運$28+門票$20=$48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交通資訊:台大醫院站4號出口,步行穿過228公園。

  

    位於「二二八紀念公園」北側的「台灣博物館」,是台灣所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館,前身為日據時代的「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紀念博物館」,整體混合希臘多利克式列柱與左右對稱圓頂的文藝復興風格,可見看出當時日本西化的程度。歷經政權更迭、戰火襲擊,儼然成為台灣歷史的代表,館內設有人類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及推廣組共五個研究組,專門蒐集研究與台灣本土相關的各項學術資源,透過活動展演的舉辦,讓所有的人更能了解台灣這塊土地。



    之前在計畫時,看到國立台灣博物館時,就很想看"生命的律動"特展,因為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能夠在這個一直變動的環境中生存,而且呈現平衡狀態,真是不可思議!!

    

    (1)生命的律動─Rhythms of Life特展 2005/11/1~2006/4/23

      




















展覽圖片(另開視窗)









展覽圖片(另開視窗)









展覽圖片(另開視窗)









    不同於傳統圖文的展現方式,這項特展是一個有趣而且不拘泥於固定形式的展覽,而且「反主為客」提出的問題比答案還多,讀起來甚至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例如公絲魚與郵件運送車有什麼共同點?花可以告訴我們現在的時間嗎?旋渦蟲為什麼有兩個時鐘?雨林在什麼時間最吵雜?為什麼鱈魚像一棵樹?夏天裡,魚可以不靠水而生存嗎?你想植物有睡覺嗎?鳥的腸胃裡什麼時候才會裝滿石頭?

    觀眾會在展場內發現許多有趣的答案,包括雛菊的英文名字「daisy」是來自「白晝之眼(day’s eye)」,因為它會在清晨開花、而在黃昏時閉起來;而在潛水艇內工作的人無法接觸陽光,所以他們就自己製造白天跟晚上-白燈代表白天、紅燈就是夜晚;另外德國人稱睡鼠為「七月鼠」,因為牠的冬眠足足有7個月之久等等,都是為了誘發觀眾感受生命中各種時間在運作上的奇妙。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量的互動性展示,揭露了自然界許多令人驚奇的故事,甚至要求觀眾可以倒一桶冷水到螃蟹身上去重新調整牠體內的時鐘!

    展場內還有一個特別的「時光劇場」,以一種新的、戲劇化的方式來展示這個世界,介紹「自然界的鐘」的概念及環境中的各種節律(包括日節律、潮汐節律和年節律等)。強烈韻律的影片音效、時間的錯置與緩慢的影像,將使觀眾沉浸在生命的律動之中。在整部影片中,使用不同「速度」的片段,有極快速的、也有極慢速的,其主要目的是使觀眾感受在我們熟悉的時間尺度上,周遭事物發生的速度遠比想像的快或慢,企圖帶領觀眾去探索這些節律和變化在自然界的重要性。(摘自國立台灣博物館)

    

    看生命律動特展,我幾乎耗掉一個多小時都在此特展,因為他實在是太吸引人了,有很多自然界的知識,長這麼大我都不知道,所以增加了不少知識,但是這種知識又很容易忘記,本來打算買展覽手冊,但是覺得要花$180有點捨不得,可是在往其他博物館的路上就開始後悔了,不過沒關係,因為很近,如果真得想要在殺過去買就好了。





    (2)臺灣人看鯨世界─鯨豚生態保育特展 2005/10/18~2006/4/23



    


















展覽圖片(另開視窗)









展覽圖片(另開視窗)









展覽圖片(另開視窗)









臺灣是一個海島型的環境,海域環境幽美、海洋資源豐富,其中的鯨豚是海洋生態鏈的上層掠食者,也是海洋的最佳健康指標。然而海洋一向只是打漁走船人的天下,國人普遍缺乏對海洋的認識與經驗,更遑論對生活在海中鯨豚的認識。從1990年春天,澎湖沙港屠殺海豚事件後,鯨豚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從此改寫鯨豚在臺灣的地位,並開始受到國人的重視。

    近年雖然國民經濟水準提升,但生態環境卻遭嚴重破壞,在政府、學術界與民間共同努力下,海洋生態逐漸受到重視,而國內鯨豚擱淺事件日益增多,賞鯨活動也越來越蓬勃,目前國人對鯨豚的興趣已燃至高點;且自1990年以來,臺灣的鯨豚保育工作在研究調查、擱淺救援與賞鯨旅遊等工作項目已建立初步的成績,因此將舉辦「臺灣鯨豚生態保育特展」,讓國人瞭解鯨豚生態與保育的概況及對海洋環境的關心,提昇國人對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視,凝聚更多力量的共同支持與參與,並符合國人教育、文化方面的需求。(摘自國立台灣博物館)



    看此展覽發現原來台灣以前有專門獵捕鯨魚,甚至外銷至日本,感覺很殘忍。還好現在有鯨豚保育協會的幫助,否則大概會滅絕吧!看到那些可愛的海豚,真是高興阿~~























    (3) 花的前世今生 特展 2005/10/5~2006/3/31



    花是富於浪漫和想像的故事題材,更是古往今來騷人墨客吟詠的對象。一花一世界,透過科學之鑰,開啟的又是另一串奧妙:一方面以秩序的方式表現,是花序的規律,是葉子的演變,是分類的基礎,也是整形化妝基因的展現;另一方面,經歷一億多年的歲月,花也由樸實無華的「前世」-古果,演變成為具有奇妙而迷人生活史的「今生」-大王花、無根萍、蜂蘭、愛玉子…等等的現今自然界耀眼的主角。

    「花的前世今生」特展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邱少婷博士策展,將介紹花的基本構造及相關知識與花的演化,及植物學家眼中的花,可能和民眾想像的不太一樣,雖然不怎麼浪漫,但也饒富趣味,請大家一起成為科學解花人。(摘自國立台灣博物館)

 

    以前高中上生物課時,有學過關於花的生物特性,只是現在都幾乎還給生物老師了,現在看這個展覽覺得勾起以前的回憶,但是老了記不住太多,當做短暫的回憶錄吧。



    (4) 時空的印記~植物、標本與人 特展 2005/10/18~2006/4/9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在書本裡夾片葉子?或是開心的把可愛的果實放到自己的寶物盒中?如果有,那麼你也曾收集植物標本!國立臺灣博物館自10月18日起將展出「時空的印記~植物‧標本與人」特展,以「與植物標本相遇」、「植物標本的功能與利用」「為臺灣植物留記錄」、「館藏珍貴標本」、「做個植物採集家」等單元,介紹植物標本的種類、製作保存及臺灣植物採集史等相關內容,同時也展出臺博館的珍貴植物標本。

    廣意而言,植物標本是一件保存任何特徵做為記錄或提供研究的樣本。像是陽臺上的盆栽、書本裡夾著的楓葉書籤、顯微鏡下的組織切片、甚至幾可亂真的人造花,只要有具體的辨識特徵,都可稱得上是標本。然而一般植物學者所說的「標本」,大都是指像臘葉標本及浸液標本等具研究目的的標本。

    植物標本的採集與蒐藏或許是起源於人類對奇花異草的一種珍藏嗜好,但隨數量的增加,數量龐大的標本需要收藏管理於有系統的空間裡,這樣的空間即稱為植物標本館,隨著科學的發展,植物標本館成為研究植物學的不可或缺的地方,因此也成為相關學術研究機構所經營管理的項目之一,國內有植物相關科系的大專院校、研究單位、自然史博物館等多有設置植物標本館。

    臺博館創立於1908年(當時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是臺灣最早成立的自然史博物館,本於收藏、展覽、教育、研究的四大功能,附設了各個學門的典藏庫,植物標本館的典藏重點除了維管束植物臘葉標本外,還包括海藻臘葉標本、苔蘚乾燥標本以及維管束植物原色標本(永生標本)共15,000餘件,其中製作過程繁複的原色標本為本館典藏的特色之一。

    所謂原色標本是利用急速脫水以保持花朵和葉片的顏色,或以化學藥品處理使植物色素的性質改變而達到較不易褪色的原理,其製作過程繁複且不易長久保存,再加上很難達到不失真的原色,故此類標本很少有人製作。

    展出內容中有一項非常特別、以臺灣為名的植物「臺灣杉」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是1904年日本人小西成章在南投採集到標本,1906年由研究臺灣植物聞名的日本學者早田藏文所命名發表。如果說屬名是植物的姓,那麼臺灣杉則是唯一以臺灣為姓的植物。

    臺灣杉也是世界級珍稀活化石,與中國的水杉、銀杏,美洲的世界爺等古生物並列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活化石,源自地質時代第三世紀所孑遺(第三紀年代為8千萬年前至2百萬年前期間,比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還早)。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調查隊最近的探勘,證實了雙鬼湖地區有其大面積的近純林,面積約達1,300公頃,臺灣杉族群估算高達萬株,不僅是國內保育盛事,更是全球難得一見古木的奇觀,值得大家重視與保護。(摘自國立台灣博物館)




    (5) 文化的流轉與斷層-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建築 特展 2005/11/1~2006/4/9



    這項展覽雖然是一項建築展,但展場卻發生在「被展覽的主題建築」之真實建築內,因此畢光建將預設的展場經驗定義為包括參訪者於真實空間或建築裡的經驗,同時也包括於展場中所收集呈現之資訊。展場的設計理念則聚焦在「關係的建立」與「關係的詮釋」,亦即「真實與虛擬」、「文案與展場」、「既存空間與置入元素」、以及最重要的「觀者與展場」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的探索與開發,也是他在策劃這項展覽時希望掌握的最重要元素。

    展場中重建了許多曾經於臺博館發生過的事件與空間的虛擬環境,參觀者的展場經驗將是真實與虛擬空間混成之綜合經驗。例如展場中複製了同為日本建築師野村一郎所設計,而如今已遺失的台北火車站,藉由同一建築師創造的不同風格空間,表現其空間之間的張力與關係,會是一次難得的經驗。

    展覽內容中也收集了曾經發生在臺博館建築內,包括學術性、政治性、文化性、國際性、工程性等的各類事件,這些事件如今有些留下痕跡,大部份卻已散逸,故藉由收集詳實的史料,展覽以文字影像與多媒體之方式,重建於建築主體之「當下」。(摘自國立台灣博物館)


    

    未踏進台灣博物館時,就被他的外觀所吸引,白色建築物很雄偉的矗立在公園中。進入博物館後,他的內部設計真得很讚,紅毯的階梯,讓我想到很像電影中貴族走過的紅毯階梯一樣,覺得很震撼!!希望這棟古老的建築能夠持續存在~

    

4.時間:14:00 地點:台大醫院站 

    在寒風中等公車前往袖珍博物館,但是公車604有點難等,看著一班班公車經過,就是沒有我要做的公車,開始後悔怎麼不坐捷運再換公車,但是又想到要多花錢,還不如做一趟公車直接到目的地,等了大概半小時終於坐上前往袖珍博物館的公車。



5.時間:忘記 地點:袖珍博物館 花費:公車$15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一段96號B1  票價:$180



    到過小人國的人,一定都會被那袖珍迷你的世界所吸引,「袖珍博物館」館長林文仁夫婦,就是被娃娃屋的魅力所迷,而投身於袖珍世界樂此不疲,這座私人博物館,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佔地200坪的袖珍藝術品展覽館,袖珍藝術品是依照真實物件,等比例縮小進行製作,力求精細、逼真,每一件作品都是投注相當多的心力才得以完成。

    館中所展示的主題繁多,包含歐洲中古世紀的街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巴洛克式建築等等,大多以1:12的縮小比例製作,也有以1:120更迷你的造型呈現,除了積極搜羅更多的袖珍藝術品之外,袖珍博物館也努力培養台灣本土的袖珍藝術家,歡迎有興趣的您來加入!

    

    到目的地,發現展館竟然是在地下室,有點小失望,走進去一看人滿為患阿~假日父母親帶小朋友到那邊參觀,地方狹小,所以變得很擁擠。後來我只有進去精品店晃晃,看看小模型。本來想說如果小模型屋兩百多元,可以考慮購買回家DIY,沒想到一看,都是進口貨,一個小小的日本關東煮攤位就要八、九百塊,所以直接宣告放棄。四處晃晃,發現一個小小模型英國製小木桌,竟然要價六千多元,我的天吶~~只有遠觀不可褻玩焉~ 

   

6.時間:忘記 地點:南京建國北路口 

    一踏出袖珍博物館,發現變天了,而且越來越冷,再去其他博物館的行程就先暫停,下次有機會再繼續。打算搭公車至中山站,然後再坐捷運回淡水。沒想到坐公車做錯方向跑到南京敦化站,只好又下公車,再搭反方向的車。(OS:果然是路癡,一點方向感也沒有。) 哈~多花了$15公車錢。終於順利搭公車至中山站,搭乘捷運回家,還好台北交通方便阿@@



   這次的自由行,雖然沒有全部完成,但是這是第一次自己一個人踏出這一步,我想以後我會繼續其他有趣的自由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a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